關于國家數字地面傳輸標準將在6月30日出臺的消息,已經流傳了近兩個月。眼看著日期臨近,業界卻等來了標準出臺再度延后的消息。
6月20日,在上海電視節的國際數字電視論壇上,《IT時代周刊》從參與制定數字電視標準的廣電總局科技委高級顧問章之儉先生處獲悉,融合方案中的第一部分測試已經結束,第二部分測試將在7月份進行,預計標準最早出臺要到8月份。
按照國家廣電總局的最初日程表,數字地面標準的推出應該是在2003年年底。此后,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司曾明確提出在2004年年底出臺。到了2005年,剩余三家標準方案競爭方之一的清華大學也曾宣稱,標準在2005年春節前后一定會推出。然而,當歲月的指針已經向2006年下半年挺進時,左右著國內整個數字電視產業進程的地面標準仍舊懸而未決。
地面傳輸標準久拖未決,與參與競爭的清華方案(DMB-T技術)和上海交通大學方案(ADTB-T技術)的相持不下不無關系。而二者這場自2001年起就展開的學術之爭和利益博弈,將不得不最終走向技術融合。
清華方案是多載波技術, 交大方案是單載波技術,學術界對于這兩種完全不同技術體系的融合頗有異議,但融合卻始終是政府的意愿。如今,身為信息產業部數字電視標準化工作協調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楊知行將所謂的融合標準暫命為“CDMB-T”,這是將清華的DMB-T、上海交大的ADTB-T和廣播科學研究院的TiMi方案三者相融合的結合體。
早在2001年,國家部委就曾經有專家提出過技術融合的方案,要求聯手研發。由于當時幾大方案都有待完善,導致這個提議的擱淺。2003年,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鄔賀銓組織專門的工作小組,開展方案融合工作。目的正是為了均衡清華和交大兩大陣營利益。而僅在1年多以前,楊知行曾向記者表示不贊同融合標準。
畢竟融合之途大勢所趨。2006年4月27日,國家廣電總局叫停移動數字電視,發布了《廣電總局辦公廳關于規范移動數字多媒體廣播技術試驗的通知》(后簡稱“通知”),目的正在于為地面傳輸融合標準鋪路。
章之儉告訴本刊記者,“采用融合標準,意味著廣電系統所有的傳輸和接收設備可能采用兩套。由此帶來的設備成本的提高,初步估計至少有30%的增幅,而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額外費用’最終將轉嫁至消費者頭上。所以,我一直在呼吁要簡化設備!
上海復旦微納電子有限公司高層人士也表示,“基于融合標準的芯片造價將不可避免地比歐洲標準DVB-T方案的芯片成本要高出一截。而無論是基于融合標準芯片的機頂盒還是一體機,造價都將相應提高!彼瑯诱J為最終承擔這筆費用的是廣大消費者。
作為地面傳輸標準的有力爭奪者,面對技術融合均顯無奈和不甘。在國際數字論壇上,主辦方微妙地將清華的楊知行教授與上海交大方案的相關負責人孫軍教授的座位安排在一起。然而,雙方不僅沒有按照指定位置就座,而且在結束發言后都匆匆離開了會場。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006年3、4月份,廣電總局就已經結束了分別基于清華設備和上海交大設備的相關測試工作,但由于上海交大再度修改了自有方案而導致重新測試。此前章之儉提及的在7月進行的融合方案第二階段測試正是基于上海交大設備的測試。
據上海復旦微納電子有限公司高層透露,未來的融合標準將會建立一個專利池,將三方相關專利放置進去,國家根據三方在融合標準中所占比重給予一定的利益回饋。就目前來看,融合標準主要是以清華方案為主。這也解釋了上海交大對方案進行反復修改的用意。
清華方案目前擁有3項國家基礎性專利(已獲批),一項美國專利,這無疑增強了地面標準的含金量。國外廠商要生產相應的設備和產品,必須向中國繳納專利費。
“作為科研院校,方案被確定為國家標準是件揚名的事,名氣對高校而言也是看得很重的!睆偷┪⒓{電子有限公司高層這樣評價。即便是融合標準已經確定,雙方仍舊在為融合中各自的利益比重進行著較量。
距離2008年僅有1年半的時間,關乎北京數字奧運承諾的兌現,地面標準必須推出。
搭建數字信息平臺,實現數字電視的轉播,地面傳輸不可或缺(數字電視的傳輸一共有三類,一是有線傳輸,二是衛星傳輸,三是地面傳輸)。由于國家政策法規所限,衛星傳輸市場等待開禁。有線電視的數字化又因為接入用戶設備端改造的高額成本和盈利模式的尚未清晰,而顯得舉步維艱。2005年,廣電系統大力推動有線電視數字化進程,并有意將這一年稱為“數字電視的破局之年”,然而,經過一年的努力,原本計劃到年底突破3000萬用戶的宏偉目標未能實現。有數據顯示,截止2005年底,廣電系統的全國有線電視數字用戶僅為400萬。
與有線傳輸市場的情況相反,盡管地面傳輸標準尚未出臺,相關的盈利模式卻已十分清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中國的一二級城市已經十分普遍的移動電視。最早發現移動數字電視運營商機的是上海。2002年,第一次試驗商用歐洲DVB-T標準,依靠城市里的公交車播放數字電視賺取廣告費,結果大獲成功。東方明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定祥曾告訴本刊記者,“由于基于歐洲標準的相關設備比較便宜,能夠在短期收回成本,所以盡管國內有兩大方案,但是在標準尚未出臺前,我們更愿意選擇歐洲標準!鄙虾5慕涷灪芸煜蛉珖秶鷥韧茝V,同樣出于成本的控制,各地的移動數字電視運營商選擇了歐洲標準。
相形之下,兩大方案基于標準之爭,雖然也開展了技術產業化,但更多屬于跑馬圈地的性質。在業務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上,都不及歐洲標準。為了防止歐洲標準繼續擴張版圖從而成為事實標準,4月底廣電總局發布叫停移動數字電視的《通知》時明確,廣電總局在北京、上海、廣東三地技術試驗的基礎上,正組織制定地面移動數字多媒體廣播的相關技術標準和暫行技術要求,近期將頒布。這為推出中國自主的地面傳輸標準埋下伏筆。
據廈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蘇鐘人分析,地面傳輸對產業的意義更大。無線,作為國家地面廣播的開放標準,它的全面推廣才標志著整個行業向數字電視方向轉移。一旦標準確立,未來在市場上銷售的所有的電視機將可能必須要能接受地面信號。這給終端市場帶來的前景將是巨大的。
上海交大孫軍教授也認為,目前國內有線電視用戶約有1億,而地面(無線)電視用戶卻有3.5億,占整體用戶的70%,在這一市場,用戶們收看到的節目不足5套,而且圖像模糊。使用地面數字傳輸,實現大面積的有效覆蓋,這將極大地擴充中國的數字電視用戶。
對于廣電系統內部而言,急切期待著地面數字傳輸標準的出臺已是不爭的事實。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數字電視運營平臺,上海文廣旗下的互動電視有限公司擁有20個頻道的數字電視和1個高清頻道。該公司副總經理高悅坦言,由于有線電視數字化遭遇各地為政局面,各地機頂盒、技術指標不同,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有線數字化需要技術推動。
有線數字化更需要整個數字電視產業的助推。而地面傳輸標準的出臺,是帶動數字電視產業的真正原動力。伴隨而來的是頻道數字化,一個模擬頻道轉化為多個數字頻道,從而解放更多的頻道資源。多方面因素促使數字電視市場日臻成熟。
蘇鐘人就認為,標準出臺還將推動數字電視的研發、制造和運營,廠家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a。尤其是無線數字傳輸將填補國內中西部地區,以及中國農村地區有線網絡無法覆蓋的區域,這將極大地帶動數字電視機銷量的進一步提升。
更為重要的是,地面傳輸標準的出臺,提供的最大商機還在于移動數字電視業務的開展,盡管融合標準有可能帶來設備成本的提高,但是數字電視可以通過合理的頻段實現業務的漫游,全國形成一張統一的網,有利于通過規模經濟實現盈利。
根據復旦微納電子知情人士透露,國家將在地面傳輸標準的基礎上,很快制定相關的手機電視標準,就好像基于歐洲地面傳輸標準的DVB-T基礎上的手機電視傳輸標準DVB-H,國內也會相應的CDMB-H(暫命名)標準。
技術標準一旦確立,廣電系統將不可避免進駐傳統的電信領域。廣電和移動將成為不可避免的競爭冤家。
業界在滿心期待著由數字地面傳輸標準的出臺可能帶來的產業變化,不過這一切在現在而言,均是假設。2008年大限將至,苦盼了3年,但愿,這項牽動了國內數字電視產業的標準不會讓業界再空等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