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視在5年之間快速席卷了中國彩電市場,雖然CRT電視到目前為止還是市場銷售上的主力軍,但隨著上游面板技術的日漸成熟,平板成了彩電市場的新寵,光是今年“五一”7天,各大中心城市平板銷量就占據了彩電銷量的半壁江山,而銷售額更是首次達到彩電總銷售額的80%。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和中國電子商會家電課題組推出的《2006年中國平板電視城市消費者需求狀況研究第一季度報告》調查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平板電視銷售量超過200萬臺,同比增長200%。由于價格大幅下降,引發了消費需求快速增長。
今年年1-6月份,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家庭擁有率分別達到了5%和3.5%,城市家庭購買液晶和等離子電視的尺寸主要分布在32英寸以上和42英寸以上,消費者越來越趨向于大尺寸產品。需求的增長進而帶動了對產品品質和功能要求的提高,尤其對價格并不敏感的消費者,他們更多考慮的是產品的品牌、外觀等非核心技術。
另外,由于消費者需求的增長導致上游產業出貨量激增,2006年一季度液晶、等離子面板出貨量分別增至4200萬片、1000萬片,同比增長了100.6%和40%。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液晶電視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
從平板電視銷售量及銷售額上來分析,今年上半年液晶電視市場發展迅速。其中國產品牌海信、廈華、創維占得了市場的先機,位列于銷售排行榜的前三名,三家銷售量之和達35%。但反映到銷售額上,國內企業則顯示了自己的不足,2006年上半年,海信、廈華、創維液晶電視銷售額之和僅為28%。頗高的市場占有率和較低的銷售額,說明國產品牌不能一味地利用價格這一單一因素。
上半年等離子電視銷售呈明顯下降趨勢,市場占有率還不到液晶的1/7,連一直走等離子路線的松下和日立也不得不向液晶電視靠攏。等離子失利的根源是日立、松下等掌握等離子電視制造技術的廠商在技術上的保守,以及為防止中國企業掌握等離子電視制造技術而采取的嚴密防范措施。對于正處在平板需求快速增長階段的中國來說,等離子的發展應依靠眾多電視廠家的共同推廣,否則必將導致企業失去更多的商機。
今年“五一”黃金周帶動了整個平板電視市場的繁榮:長虹力推“量子芯”技術,海信力捧“核動力”,廈華宣傳“微晶神畫”,創維主推V12數字引擎等等。國內企業雖沒有上游技術的優勢,但層出不窮的“獨家”技術也同樣推動著市場向更高一個層次攀升。
值得關注的是,首先,價格競爭升級為價值競爭,消費者將會更加關注產品品質、服務以及功能多樣化。其次,品牌格局將逐步穩定,現階段參加平板競爭的40多家企業將進入淘汰階段。第三,“大平板”市場形成,“大平板”概念將在接下來的時間內形成規模性需求,彩電市場步入平板化、數字高清化、3C融合階段。
綜合來看,今年上半年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極大地促進了中外企業在產品數量和技術上的發展,企業通過技術較量擴大了市場的規模。但不可避免的價格戰并沒有給國內企業帶來高利潤,廠商實際獲利甚少,這種發展形勢必須盡快縮短并改變,否則國內企業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