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韓國的液晶大廠紛紛選址中國,已經初步形成了三個產業集聚點,分別是北京、上海、廣東,產業鏈的集聚效應將促進中國TFT-LCD產業的成長。
美國康寧是僅有的能夠為5代線提供配套玻璃基板的兩家廠商之一,雖然玻璃基板只占據TFT-LCD產品6%~7%的成本,但技術上的寡頭壟斷讓玻璃基板產品成為TFT-LCD上游材料占據主導的零配產品。此次康寧在北京建造LCD玻璃后段加工生產設施,無形中會加強京東方與上游廠商和設備提供商進行議價的能力。
上廣電與日本電氣硝子的合作領域不僅提供第5代TFT-LCD生產線用玻璃基板的加工技術,而且在上廣電的第二條TFT-LCD生產線建成之后,電氣硝子將在合資公司建設熔爐廠,作為TFT-LCD產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就近設立熔爐廠并進行后端切割才可以降低TFT-LCD廠商的采購成本。
廣東地區聚龍光電項目的啟動、LG飛利浦、奇美電子的落戶將進一步擴大TFT-LCD的生產能力。
另外,CRT時代中國作為全球的電視制造大國,擁有成熟的技術,完整的產業鏈,在液晶電視市場,中國內地在這個領域具有明顯的生產和渠道優勢。
雖然在顯像管彩電市場上,跨國巨頭被中國企業發動的價格戰打得頭破血流,先后退出了,但他們在新興的平板電視市場卷土重來。反擊的力度是如此之強,在全球平板電視市場,索尼、夏普、松下、三星、LG等排名保持領先;即使是占全球份額不足10%的中國平板電視市場,價格戰的發起一方也由以往“當仁不讓”的中國企業變成了跨國巨頭。
2006年元旦春節期間,國內家電賣場降價促銷的平板電視中,以索尼、三星、LG等品牌最為搶眼,部分型號降幅超過30%,這些品牌的市場份額隨之上升。所以在平板時代,我國企業增強競爭力不能再次停留在價格戰層面之上了。
聚龍項目的啟動是家電巨頭達成合作的第一步,京東方的入股合作更是讓聚龍插上騰飛的翅膀,但是,建設TFT-LCD任重道遠,我們無論是資金、技術、人才儲備上均遠遠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在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上,必須集中力量,進入5代線以上的時代,廠商只有一條生產線肯定賠本,擁有兩條線可能保本,擁有三條線才能贏利。因為隨著產品性價比的提升,進行大規模生產時產品成品率和開工率必須同時達到85%以上才能保本。企業如果只有一條線,只
進行一種型號產品的生產,一旦市場發生變化,企業做出調整需要資金和時間,市場不可能等著企業。
因此,企業只有同時擁有幾條線才能適應市場。然而,擁有3條線就需要二三百億元。從國際上來看,大部分生產線都是投資四五十億美元才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即使連財大氣粗的三星、LG也分別選擇了與索尼、飛利浦合資進行生產。
從技術上來說,液晶面板前端需要玻璃基板等各種原材料,也只有集中才有利于進行原材料采購,原材料供應商才能更好地聚集以服務這一產業。此外,我們還必須考慮人才的問題。建設一條液晶面板生產線需要上千名專業人才。液晶面板生產要求至少達到80%以上的成品率,只引進技術而沒有專業人才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截至2005年底,中國城市居民人均住宅面積超過2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6平方米,居室空間的增大,直接帶動了被譽為家庭娛樂中心的彩電需求尺寸的增大。大尺寸平板電視漸成市場主流,調查數據顯示:2006年國內平板電視市場上32英寸是市場主流,4月份占到市場份額的34.3%,40英寸增長最為迅速由2005年4月的0.2%增加到2006年4月的12%,40英寸以上呈上升態勢。
從TFT-LCD生產線代數來看,6代線的最佳切割尺寸是32英寸和37英寸,7代線最適合生產40英寸和42英寸液晶面板,8代線主要用于42英寸、46英寸甚至是50英寸液晶電視,所以中國投資液晶面板應“甩6進7”,直接進入第7代線的建設,這樣可以減少投資的浪費,韓國三星和我國臺灣廠商都是直接從當時最新的生產線直接切入而取得成功的。
我國液晶線建設不應該盲目鋪點,一是因為液晶產業的技術門檻很高;其次是技術更新快,幾乎不可能一次投入而保持若干年不落后,由此帶來了巨大的投資風險;三是巨大的資金投入。TFT-LCD產業要想發展不能亂鋪攤子,要把單個企業做大做強。從液晶產業的特點來看,我國液晶產業發展更應該統籌規劃。(中怡康時代市場研究公司 馮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