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伊始,三星和LPL將7代線(L7-2)和7.5代線提前進入量產,展開對40英寸級大尺寸市場的爭奪。至4月傳來AUO與QDI合并消息后,使得業界更是“亢奮”起來,紛紛發布擴產或新世代產線投資計劃。而各面板廠商的擴產、投資計劃看起來對32英寸及以上規格的液晶電視的供需和價格影響更為深遠,32英寸以下的中小尺寸則相對比較平穩。
液晶電視面板占據液晶電視整機制造成本的70-80%,占零售價格的50%左右,面板的供應狀況和價格走勢實際上決定了液晶電視市場的變化。三星和LPL新世代產線投產,尤其給42和40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帶來了較大沖擊,2006年上半年42英寸面板價格下降20%,而42英寸液晶電視下降了17%,40英寸面板價格下降了15%,40英寸液晶電視同期也下降了15%。面板價格的降低,使得40、42英寸液晶電視價格不斷向42英寸等離子電視靠近,2006年上半年,40英寸級液晶電視市場迅速崛起,銷量與等離子電視相比已經達到40%比60%左右,對等離子電視在大尺寸電視領域的主導地位形成較大威脅。2006年下半年40和42英寸液晶電視價格將繼續大幅走低,年底平均價格有望分別跌到13000元和14000元左右。
目前來看,三星-索尼擁有兩條7代線月投片量最大可到165k, 使得全球40英寸面板產能大于42英寸面板,面板成本也不斷降低。得益于此,索尼、三星的液晶電視價格策略非常積極,索尼KLV-S40A10以不到17000元的價格成為中國市場40英寸以上平板電視第一暢銷機型,而市場整體40英寸銷量是42英寸銷量的2倍多,處于領先地位。但隨著LPL 7.5代廠的逐步滿產能和2006年底AUO的7.5 代廠投產,及后續其他臺灣廠商的新世代產線投產,至2007年下半年,7.5代廠合計產能最大可以達到月投片量200k左右,屆時42英寸面板的產能將反超40英寸,兩者面板價格差距也有望從現在50-60美金進一步縮小。可以預見的是2007年下半年42英寸液晶電視的風頭將最為強勁。
至2008年全球7代及以上的液晶面板生產線至少達到8條,40英寸及以上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將達到供應高峰,極大的推動液晶電視市場大尺寸化。全球液晶電視市場40英寸及以上規格比重將由現在的7%上升到15%以上,而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比重則更有可能超過四分之一。
AUO與QDI合并后擁有2條6代線,32與37英寸面板的產能成為全球最大,同時CMO宣布了將激活自己的第一條6代線興建計劃,日本IPS Alpha也即將投產,而韓國雙雄三星和LPL顯然也不會坐等AUO吞噬市場。在各巨頭的激烈競爭下,原本可能相對較平穩的32、37英寸面板的價格于2006年下半年依然可以有較好的預期,到年底繼續下調7%-10%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在中國市場,37英寸液晶電視目前受到40及42英寸一定程度擠壓,增長幅度較為平緩一些,銷量也要小于40和42英寸之和。32英寸則將得益于面板供應充足和尺寸規格適中而實現持續快速增長。
液晶面板廠商的紛紛擴產及新世代投資計劃,使得2006年的面板供需狀況和價格走勢有了更多的變數,而對于中國的液晶電視廠商和消費者來說,卻無論如何都是利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