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整機企業相對微薄的利潤和在核心知識產權上的窘境來看,向上游走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與前幾年眾多投資涌向芯片業不同,如今整機企業進軍芯片領域并非覬覦快速壯大中的中國IC市場,而是完全出于對企業自身發展的考慮,這一點從整機企業投入領域的不同就可以看出。前幾年,數家整機企業計劃斥巨資投入芯片生產線,以期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而現在他們更看重的是與自身產品升級息息相關的芯片設計。
目前,涉足芯片設計領域的國內整機制造企業集中在消費電子和通信領域,這一方面與這兩個領域的競爭狀況有關,另一方面也是這兩個領域本土廠商實力不斷增強的表現。
以彩電行業為例,雖然本土整機廠商已經形成了明顯的規模優勢,但由于芯片設計等核心技術環節的缺失,不得不一直徘徊在低成本、同質化的惡性競爭中。然而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文化使用費用的不斷增加,本土整機廠商原先具有的成本優勢也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因此其在競爭中面臨的壓力也隨之迅速增加。數字電視市場的興起則為本土整機廠商提供了新的競爭機會。與傳統電視領域不同,數字電視領域由于剛剛起步,無論是整機技術還是芯片技術方面均尚未形成一家或幾家獨大的市場競爭局面,而且由于產品更新換代速度快,也使得本土廠商有更多的市場進入機會。整機企業只有在芯片等核心技術方面掌握主動權,才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擺脫價值鏈末端的不利地位。因此,對于國內家電整機制造企業而言,紛紛選擇這一時機進入芯片領域,既是無奈之舉更是明智之舉。
從當前整機企業進入芯片設計領域的模式來看,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如海爾、海信、華為、中興等,以自主研發為主、獨立建立自己的芯片設計公司或研發機構;第二種,如TCL等,有選擇地與國外大公司進行技術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共同解決涉及芯片產品的重大技術問題;第三種,投資獨立的芯片設計公司。
在上述三種模式中,前兩種由于芯片設計公司與整機企業關系更為緊密,因此對整機企業在芯片核心技術方面的提升也更為明顯。
從企業和產業的長遠發展前景來看,第一種整機企業建立自己的芯片部門將成為更具優勢的發展模式。借助于整機企業穩定、巨大的芯片需求,芯片部門或企業可以獲得迅速壯大、提升實力的資源保障,從而可以形成為整機制造服務的良性循環。與第二種模式相比較,這種模式無疑對整機企業的最初投入具有更高的要求,但在保證芯片產品技術升級、推動企業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方面更具優勢。
從全球來看,整機制造企業設立自己的芯片部門是許多大企業的成功做法。以2005年全球前20名半導體廠商為例,其中超過60%是整機制造企業(如三星、東芝、飛利浦、NEC、索尼、夏普、IBM等)或者是從整機制造企業中分離出來的半導體部門(如瑞薩、英飛凌、飛思卡爾等)。這些企業在電子整機產品領域的成就有目共睹,從中可以看出整機制造與芯片發展之間密切的相互促進關系。
一些規模較小的整機企業在選擇切入芯片領域的模式時,要充分考慮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我國芯片設計產業的發展現狀。從這一角度來看,第二種、第三種模式也不失為有效的發展模式。
從根本上來說,大型電子整機廠商涉足芯片領域正是對中國本土IC設計業發展模式的一種探索。誠然,200 5年中國IC設計業仍舊繼續了迅猛的增長勢頭,實現了124.3億元的銷售額,并仍然保持了52.5%的高速增長速度,但與2003年、2004年前后中國IC設計業如火如荼的發展態勢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開始冷靜思考中國I C設計業到底該如何走,尋找真正適合中國IC發展的設計業模式。因為畢竟中國IC設計業是在異常薄弱的基礎上的高速增長,已經有為數不少的本土IC設計公司開始為自身的生存而焦慮。
實際上,整機廠商紛紛進入芯片行業恰恰反映了現階段我國IC設計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即IC設計與整機設計之間缺乏良好的聯動機制,相當多的IC設計企業由于自身定位限制以及相關設計人才的缺乏,長期游離于整機產業鏈之外,自身難以發展壯大,甚至還存在生存問題,順帶也導致了整機企業難以借力。
與終端產品不同,IC產品不僅僅是一種產品,更重要的是一種服務,是一種合作,在合作中透徹了解整機企業的需求,才能使IC設計企業的產品真正服務于整機產品性能升級。從國際電子整機企業半導體部門的成功經驗可以看出,與整機企業的密切合作是芯片設計企業成長、壯大的關鍵。
整機企業涉足IC設計業將成為帶動我國IC設計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中國擁有巨大的整機需求市場,將有力帶動對IC產品和IC設計的需求;另一方面整機企業的主動介入將進一步完善整機企業與IC設計企業之間的聯動,培育和帶動中國本土IC設計企業的迅速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