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廠商又被歐美‘制裁’了”,這似乎已經不是什么新聞。商務部長薄熙來之所以成為中國的“魅力部長”,原因之一便是他在國際商貿舞臺上一次次制裁與反制裁的交鋒中,很好地塑造了一個“有理、有力、有節”的中國談判專家的形象這次被“制裁”的,是中國彩電七大的生產廠商。原因是康佳“不接受歐盟的現場認證調查”,因而違反了此前達成的相關協議。而最大的理由還是“中國制造”遭遇最多的貿易話題:傾銷。
據悉,得知消息后的創維集團總裁張學斌表示,被征44.6%的“反傾銷稅”,便意味著歐盟市場再次對中國彩電出口關上了大門。那么,事情真有那么嚴重么?中國廠商這次真的又被冤枉了么?我國彩電廠家們到底該如何應對?我以為這其中大有文章。
其實,就像許多中國人還沒意識到加入WTO對他們日常生活的深遠影響一樣,外國人也經常看不懂中國發生的一些事情。比如,歐美人便會經常詫異于中國知識產權的濫用,以及勞動力成本的低廉。前者能讓中國農民經常腳踏“鱷魚”,讓乞丐身穿“POLO”,而后者則可以讓中國廠商經常制造出歐美廠商難以想象的廉價產品。于是,“造假”和“傾銷”便成為歐美商人們對中國貨根深蒂固的社會印象。這一點體現在WTO框架下的貿易摩擦中,便是“中國制造”經常被指責為傾銷。原因是,“造假”在人家老外那里難以“流行”,所以假貨便沒了市場,而難以置信的低廉勞動力導致的“傾銷”,則被認為是中國企業的殺手锏。
一直以來,歐美發達國家對中國企業制造高附加值產品的能力一直“不屑一顧”,因為我們大量出口的,基本都是鞋、襪、玩具甚至圣誕樹等等“大路貨”。但即便如此,他們還對中國低附加值產品的“超級底價”感到恐懼。動輒“傾銷”的指控,凸顯了他們的恐懼感、懷疑心和防范意識,也暴露了他們市場體系的某種脆弱。
筆者印象中,我國出口的“乳罩”等紡織品曾被美國懷疑傾銷而“制裁”過;福耀的汽車玻璃在老美那里也遭遇過類似的訴訟。而這次康佳等幾大彩電廠商遇到的,也是“傾銷”制裁,只不過這次的制裁方是歐盟——中國另一個大的競合對手。3月28日歐盟祭出了對中國彩電出口商征收44.6%反傾銷稅的超級大棒后,“業內”本能地吃了一驚,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秘書長于治璞甚至向記者證實,責在康佳。但是,“責任方”康佳集團則迅速做出了回應,表示本次歐盟制裁雖然緣起康佳,并“殃及”廈華、海爾、海信、長虹、創維和TCL等六家企業,但“這一決定是廈華、海爾、海信、康佳、長虹、創維、TCL等7家彩電企業在2005年聯合作出的,代表了國內彩電業的一致決定”。而對此,海爾、長虹等企業并未出面反駁,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還披露,7家國內彩電企業其實從與歐盟達成的2002年協議中,只獲得每年40萬臺的“可憐”配額。而這一數字,對七大廠商而言,簡直便是杯水車薪。
“膽大妄為”的康佳在聲明中明說了這是杯水車薪,而李東生的話語中也透出了對40萬臺的不滿。很顯然,對于產能巨大的中國幾大電視生產廠家來說,歐盟的規定太苛刻了,根本滿足不了他們的出口欲望。而潛臺詞是,盡管歐盟對給予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還一直在“待價而沽”,而中國廠商對于他們的市場準入上的不平等卻早已忍無可忍了。
當然,“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康佳只是“忍無可忍”,才拒絕歐盟的“現場調查”,從而導致我國七大廠商集體被重棒伺候,那么康佳無疑便是“魯漢”。但我以為,此次康佳的行動卻是有實力后盾的。那便是它在國外的生產基地。因為據介紹,為應對歐美貿易壁壘,康佳去年便推出了所謂的“1568大航海計劃”,其中的“5”即5個制造基地———墨西哥基地、印尼基地、土耳其基地、泰國基地、中國基地,同時還在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印度等國設立研發中心。而數據顯示,康佳在2003年彩電出口達120萬臺,2004年則到245萬臺,而2005年上半年出口就接近200萬臺,保持平均每年近200%出口量增長。而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專家透露,近幾年來,長虹、創維、海信、海爾、TCL集團也在墨西哥、俄羅斯、匈牙利、捷克、波蘭、比利時等國建立眾多海外彩電生產基地及合資公司。
這些“國外軍團”的存在,或許才是康佳真正敢與歐盟叫板的真正原因。因為歐盟的制裁,不僅板子打不到康佳頭上,而且還能促進其在歐洲基地產品的暢銷。而此舉對于其他六大廠家的影響,則完全取決于他們在國外布局的進展狀況。苦了的,是在國外沒有布局或者布局規模不足的中國彩電生產企業。從這個意義上看,本次制裁倒是可以顯示出我國幾大彩電廠商在國際化道路上的長足進步。中國,已在更深的層面滲了國際市場,成了地球村地道的一員。
或許,日前康佳、海爾、創維等數家彩電廠商在杭州緊急召開會議,叫停為應戰國外品牌彩電集體大幅降價而引發國內彩電企業間的市場混戰之時,這個“撇開歐盟出口配額”的行動便已經在不動聲色中“策劃”完畢了,康佳不過是露面了而已。人家要打進來,我們要打出去,在加入WTO之后,國際經貿便成了在同一舞臺上根據既定游戲規則斗智斗勇的遭遇戰。惟其如此,我們才不斷地聽到“制裁”之聲,也不斷地看到“和解”后雙方的握手。
君不見,在我們的“康佳們”被“制裁”的同時,歐盟不也正在對我國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提抗議么?彼此彼此。只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做“魯漢”,需要遵循的永遠應該是“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
當然,作為中國人和中國消費者,事實上我們更需要關注另一層面的問題,即在這樣的摩擦戰后,普通老百姓是否得到了實惠的產品和過硬的服務,歐盟國家消費者能享受的權益,我們能夠享受得到?而除此之外,能否有更多中國造的生產高附加值產品也在國際商貿舞臺上顯山露水,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大問題。否則,像彩電這樣據說國內行業利潤不足1%的現象如果繼續,那么我們在國家舞臺上便永遠只能永遠扮演“世界工廠”的可悲角色。
國際商貿攻堅戰,康佳走出了主動出擊的第一步;高端產品競合戰,聯想走出了并購名牌的第一步。但顯然,目前我們對“康佳們”的競爭力信任感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