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電視沸沸揚揚已經炒作了很長時間,最起勁的是電視機制造商。可是實際上中國的高清電視究竟進展如何?這是廣大《家庭影院技術》雜志讀者和眾多影視愛好者熱切關心的話題。有關高清的技術理論文章比比皆是,但是,普遍認為“說得多、做得少,虛的多、實的少”。這的確是比喻我國高清電視進展的真實寫照。是否如此?我想借此談一些現實問題,當然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但是都是存在于我國業界的真實狀況。
眾所周知,我國的電視業已經脫離國家事業單位的軌道,而制度化地轉型為自給自足和上交稅款的企業。所以,對于老百姓來說,在享受經濟改革帶來的口袋豐滿而津津樂道時,不應該忘記過去免費的電視午餐已經沒有了。為了減去電視臺事業單位這個沉重的負擔,國家已經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多消費者卻一直對國家早已對電視臺斷奶的措施不甚了解。到了最近廣播電視數字化平移中,這個問題才逐漸暴露出來。數字電視要收費了,模擬電視要大大收縮。例如深圳只剩下6個頻道的節目是免費的模擬電視,其它入網的頻道都要交費。境外的節目收費更加高些。這些節目盡管是數字電視,但是仍然是標清的單聲道節目。除了信號穩定度和視頻清晰度有所改善,電視聲音質量與模擬電視沒有差別。網內的電視節目已經多達90多個,但是節目質量大同小異。基于電視臺的轉型,高清電視的前期投入更大,因此成本回收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所以,中國高清電視廣播采取付費運營模式是理當所然的,也是無可非議的。
據了解,國家廣電總局目前只正式批準了3個可以運營的付費高清電視頻道,它們是中央電視臺《高清影視》頻道、上海文廣集團《新視覺》頻道和華誠數字影業公司《高清電影》頻道。這三個高清頻道均采取衛星覆蓋、有線落地的方式進行傳輸。據報道說,全國至少10個以上的有線電視網絡已傳輸1至3套高清電視節目。而且自行推斷的高清電視信號通過有線網的滲透用戶量理論上至少達到500萬戶。當然,這是理論上,千萬不要認為已經有500萬人在家里可以收看高清電視了。我們業內喜歡把這種推斷作為發布資料的做法稱為“做概念”,因為把這叫做“概念炒作”有點太刺激。
我們先不說網里面怎么傳輸高清節目,單說老百姓要能夠看到高清電視的基本條件如何?它們應該首先是本地廣電網已經攜帶高清電視信號;其次,用戶已購買符合相關技術要求的16:9高清顯示器;第三,向廣電網絡運營商購買了適當的高清機頂盒;第四,選擇頻道并支付收視費;最后,獲得頻道及廣電網絡運營商授權。中央電視臺《高清影視》頻道是由中央電視臺所屬中數傳媒公司負責具體運營。它的實行方案是,以高清電視終端顯示器認證方式與廠家簽訂市場銷售推廣協議并收取認證費,同時用戶需繳納120元的月收視費。上海文廣集團的《新視覺》和華誠數字影視公司的《高清電影》頻道采取另一種方案,它們的推薦每戶收視月費分別是80元和100元。當然這個價格離開回收成本相距甚遠,只是作為市場培育和推廣的手段。據某些媒體報道,目前已發出高清頻道授權卡近30萬張,但這個數字不等于有30萬用戶能夠收看。從這些所謂已經運作的高清電視廣播來看,在高清頻道作為商業播出至今8個多月的時間發現的問題有:高清頻道的市場宣傳和推進力度弱、觀眾認知度低以及節目內容不豐富等,造成用戶發展不理想。照這樣的速度來看,這三家節目運營商要實現盈利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而且路上充滿各種艱難險阻。一些媒體或所謂專家,根據理論或假設,把目標當作現實,對老百姓、廣大消費者造成嚴重的誤導。
如上所說,高清用戶發展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頻道節目源不足,缺乏精彩內容,重播率高(炒冷飯);收費高于民眾消費水平,所謂中等收入家庭也不一定能承受;群眾對高清頻道認知度極低,誤傳太多;高清概念被電視機和設備廠家長期透支,所謂“高清”電視機比比皆是;除了一些發燒友和專業人士,最終用戶并沒有真正的高清視聽體驗。也有人抱怨政府推動力度不夠,沒有對廣播商的扶植政策。其實就是向國家伸手要錢,把風險轉嫁到納稅人頭上。有些人認為運營商市場營銷力度不夠,眼看著往里扔錢,總不能再白貼錢去搞宣傳。還有人認為高清初期應該不收錢,等市場成熟了再收錢。我看這是又一個笑話,因為老百姓可以掌握的權力就是看或者不看高清電視,也就是說交或者不交月費。如果說正式運行時又開始高收費的話,老百姓可以不看,也就是不再交費。當然,運營商認為如果先不收月收視費,可是機頂盒和高清電視得用戶自己投資,如果你因為不收月費而購買了這兩件高價產品的話,當上了免費的套,再解套可就要想想已經作的高清設備投資怎么辦。于是,用戶為了對得住這兩件高價商品的投資,就會繼續掏銀子交月費。這就是運營商的美好理想,我不知道我們的讀者是如何想的。
有的報道稱,中國目前的高清節目年生產能力在1600小時左右(我沒有查到這數字是指什么內容的節目,我懷疑僅是電視劇),而每個商業播出高清頻道1年的更新播出量至少要2000個小時。可見目前國內高清內容生產能力遠遠還不能有效支撐商業播出頻道的運營,還需要大量引進國外節目源。那么在錢還不知道怎么從用戶口袋里掏出的時候,為了買高清節目又要投入高額資金。據說上海《新視界》向美國NBA購入大量高清籃球比賽節目,并享有中國大陸的高清播出版權。當然,對于喜歡看籃球的觀眾來說是過癮了,可是對于真正想通過高清來發一把燒的讀者來說,我相信聽到這個消息后企望變成了失望。目前,整個高清產業鏈就是出于這種畸形發展的不平衡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高清電視劇和數字電影仍然受到標清節目的競爭和挑戰。對觀眾來說,數字化平移后,近百個電視頻道的選擇已經使得觀眾眼花繚亂而無所適從,往往最后就是把電視機關掉。高清頻道需要更具有心靈震撼力和親自臨場感的高質量聲音的節目內容,這樣才能與標清電視有明確的區別,才能搶到觀眾。
對于我國的高清運營,從電視臺方面來說,首先要抓產品質量。也就是不僅僅片面追求畫面清晰度,而是要抓節目藝術質量,尤其要重點注意對環繞聲的正確運用。讓內容與形式在高清起步階段得以本質的提高和重視,徹底清除幾十年來在我國武斷地把電視聲音定義為“伴音”的錯誤思想。因為環繞聲是人類生存空間的自然聲音狀態,不是人為的造作和虛構。一些所謂高清專家武斷地從電影環繞聲來說什么環繞聲不適于新聞、不適于記錄片等等。其實他們根本沒有聽到新聞現場的聲音,也沒有跟隨拍攝記錄片去到現場,聽聽那里的實際聲音。我知道我國中央電視臺和日本NHK廣播公司聯合攝制的《新絲綢之路》,日方整個采用自制的便攜式5.1聲道環繞聲話筒傘,跟隨攝像師現場錄制環繞聲,或者自己實錄一些環境聲,以供記錄片合成時使用。《新絲綢之路》的高清環繞聲版本我親耳聆聽過,其效果大大勝過單聲道記錄片,對整個片子的藝術性和思想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有些地區的高清發展就受到這些“專家”的錯誤思想指導,使得該地區的高清電視畫面很清晰,聲音可是馬馬虎虎。而且不但不鼓勵錄音師努力掌握環繞聲錄音技術,反而鼓吹使用假5.1,也就是聲道擴展分配技術,把少聲道的聲音分配到多個聲道去,造成所謂虛擬環繞聲效果。這個地區不是經濟實力不足,而是自以為是、坐井觀天的蛙見現象太嚴重。所以讀者在看或聽一些“專家”的論述時,千萬要自己把握自己的認知,不要人云亦云、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