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臺灣LCD面板價格上的低廉,平板電視機廠商紛紛采用臺灣面板,日韓壟斷面板的局面迅速被打破。
臺灣面板PK日韓面板
平板電視近幾年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出口也每年遞增五成左右。但是賽諾AV部經理喻亮星表示,根據他們9月份對液晶電視各個規格、成本、利潤的最新分析,包括32英寸、37英寸、40英寸和42英寸的凈利潤都是負的,只有20至32英寸有微小的利潤。
在液晶電視行業,面板所占成本大約占整個電視機成本的70%以上,降低了面板的價格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降價的主動權,也就掌握了市場銷售的主動權。相對于日韓面板,臺灣液晶屏的性價比更有競爭力,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其市場份額占到52.2%,超過了日韓品牌。
日韓企業自己的面板出貨價居高不下使得庫存增多,部分企業甚至出現了虧損。其中最近兩個季度LG-飛利浦就連續出現了近6.8億美元的巨虧。
三星電子LCD事業部全球營銷總裁裵承漢表示,三星LCD事業部第三季度的營業額為160億美元左右,增幅約為4.7%.凈利潤將近23億美元,增幅約為16%.但他同時也坦承,2006年上半年的LCD面板企業生存確實比較艱難,因為供應大于需求,供應商之間的價格競爭已經變得非常激烈。
相比而言三星的業績已經是相當不錯了。在今年第二季度出現3.4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后,LG-飛利浦LCD項目剛剛公布的三季報顯示繼續巨虧3.36億美元。
LG-飛利浦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削減支出,增加利潤較高的17英寸、19英寸和22英寸顯示器面板產量,并暫時放棄了投資8代線的計劃。由于液晶面板生產線過度集中,使液晶面板廠商面臨激烈的價格戰。
LCD面板競爭多極化
盡管裵承漢從三星的角度樂觀認為,今年下半年LCD面板的價格會趨于穩定。下半年季節性的需求會略有增加,行業內以前保有的很多庫存,基本上已經處于銷盡的狀態,可以預測LCD面板將趨于一個供求穩定的市場狀況。
但實際上,更多液晶方面的專家對于明年、后年液晶面板企業的狀況卻表示了擔憂。
業內專家、中華液晶網總編輯張新崗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擴大和新建液晶面板生產線,面板企業仍然會繼續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
目前臺灣友達7.5代線的42英寸屏已經量產,奇美等的42、47英寸面板會很快跟上國內企業的需求。甚至一些企業開始嘗試用5代線來切割42英寸、47英寸的面板,這就為國產品牌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而另一方面,國產平板廠商也開始謀求對上游面板的控制。TCL日前在佛山與奇美合作建設平板電視整機廠,康佳則打算自己投資建設液晶模組工廠,購買CELL回來組裝,以保證面板的充足供應。
再加上前上廣電和京東方具有的面板生產線,實際上國內的面板生產線也開始變得競爭激烈起來。
整機廠商的機會
事實上,面板市場競爭格局的改變受益最大的還是國內平板整機制造商,他們將很可能由此扭轉由面板商把持核心利潤的局面。
康佳集團平板事業部總經理劉丹表示,“同樣是37英寸的面板,國產品牌因為采購量大,可能拿到的價格要比外資品牌便宜30-40美元。”
TCL依靠“十一”前從奇美采購的1.4萬臺47英寸屏,并將低端的47英寸K73的價格下落到1.2萬元,在大屏幕上取得了近5000臺的銷量。而據知情人士透露,TCL和奇美的合作一旦量產,平板整機的成本還將大幅降低,外資平板將面臨嚴峻挑戰。
每年的11月份以前是顯示器的銷售旺季,12月份開始,以顯示器為主要供貨方向的液晶生產線,就可以有更多的產能投入電視屏幕的生產,面板資源到元旦的時候就會豐富許多,價格上也會有更進一步的下降。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自己擁有顯示屏生產線的外資平板企業也開始從臺灣買入屏幕,以保證整機價格上的低廉保住市場。這就使得一向在同外資競爭中以價格優勢取勝的國產品牌更是開始了在價格上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