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廈華電子通過中華映管投資液晶面板之后,TCL、創維、康佳、長虹四家內地彩電巨頭又與一家投資公司合作,共同組建一家新公司生產面板,這意味著國內的彩電廠商全面介入了平板電視產業鏈的高端領域。
平板電視取代普通CRT彩電是大勢所趨。
2004年國內平板電視的銷量為65萬臺,2005年為190萬臺,預計2006年將會超過500萬臺。在國內的個別大城市,平板電視的市場份額甚至超過了CRT彩電。這充分表明,我國平板電視消費市場進入了高速增長期。
國內的彩電企業自然不會放棄這次機會,它們通過不懈的努力,與外資品牌進行了激烈的競爭,最終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在2005年的國內平板電視上,國產品牌銷售份額超過了70%。
按理說,平板電視的利潤率應當比傳統的CRT彩電高得多,但是,盡管國產平板電視的市場份額在不斷攀升,彩電廠家的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利潤。據透露,國內不少彩電企業在平板電視上的凈利潤率不到1%。
至于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特的現象,還得從國產平板電視的行業特點說起。
要知道,平板電視的核心部件是面板,包括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兩種,它們占到了整機總造價的60%~70%,但實際上國內彩電生產企業根本不具備生產面板的生產能力。
在平板電視上,國內的彩電企業更多扮演的是一個組裝工廠的角色。
所以,即使平板電視的整體行業利潤較高,但也主要集中在了高端的面板上,國內的彩電廠商并沒有從中得到太多實惠。
創維數碼董事局主席王殿甫也表示,目前中國市場雖然70%都是國產品牌,但80%的錢都被境外液晶面板廠商賺走了,國內彩電企業“都是在為那些上游的液晶面板廠商打工。”
歲末年初的這段時間里,外資平板電視廠家為了搶回國產品牌奪去的市場份額,發動了一次空前的價格戰,降幅高達10%至30%,但一向對價格敏感的國內彩電企業并沒有跟進,因為再降價的話它們可能會虧本。
畢竟,全球的等離子面板生產線和液晶面板生產線大多都由LG、三星、夏普等巨頭把持,幾乎所有的國內電視廠商都在向這些日本和韓國的廠商購買面板。這也是外資平板電視廠家敢在中國市場大打價格戰,國內企業卻無法應對的根本原因。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這種狀況得不到改善,國內彩電企業在平板電視時代很可能輸得一敗涂地。
所以,掌控上游面板這一核心資源,成了國內彩電企業重點關注的問題,于是它們紛紛投入到了面板的生產上。而國內的其它企業也似乎看到了這次商機,繼上廣電、京東方后,已有多家企業在建或宣稱要建面板生產線。
但是,投資生產面板,就真的能夠讓國內的彩電企業擺脫在平板電視上受制于人的尷尬處境嗎?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全球面板市場的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