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平板電視再次掀起了降價狂潮,雖然降價一直都是平板電視市場的主旋律,但是此次降價幅度之大、范圍之廣,尤其是洋品牌的普遍參與和最高上萬元的降價幅度,仍然不能不引起廣大消費者的關注,并懷疑平板電視是否存在行業暴利,甚至由此開始持幣觀望。
對于洋品牌的年終降價行動,長虹營銷公司總經理郭德軒認為非常正常,“隨著平板電視市場規模的擴大,生產成本已經下降,當然應該降價了,不降才顯得不正常。”
廈華電子總經理助理魏自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在CRT時代,國內電視起步較晚,洋品牌在技術和質量方面的確勝出一籌,價格高一些很正常。但在平板電視時代,國內彩電企業和洋品牌處在同一起跑線上,技術和質量相差無幾,本著同質同價的市場規則,兩者在價格上也應該接近。不過考慮到品牌效應,洋品牌比國內品牌的價格高一兩千元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動輒高五六千元甚至上萬元就不合理了。他說,國內品牌在多次的價格戰之后,如今普遍要比洋品牌便宜,如今洋品牌主動降價,其實是順應了市場規律,從目前市場的表現來看,對國產品牌影響不大,就很能說明問題。
對于平板電視價格經常“跳水”的內幕,魏自力也做了詮釋。任何一個品牌的產品都分為形象產品、利潤產品和競爭產品三種,形象產品是企業為了展現自己實力的高端產品,利潤產品則是為了保持企業贏利的產品,屬于市場的主流,而競爭產品就是企業為了拓展市場、吸引消費者眼球而推出的特價產品、降價產品,是有數量限制的。企業在剛開拓市場時,一般都會采取虧損戰略,大量推出競爭產品,目前平板電視市場經常出現大幅降價的主要就是這部分產品。但是贏利才是企業的根本,暫時的虧損也是為了贏利。所以大幅降價和特價產品一般都會有數量的限制,否則企業就沒法控制虧損爭取贏利了,這就是消費者經常發現有特價沒產品現象的真實原因。
魏自力同時指出,降價是平板電視發展的趨勢,因為平板電視的主要成本集中在顯示屏上,隨著平板市場規模的擴大,顯示屏量產規模也在急劇增加,生產成本隨之降低,價格也必然跟著降低,這就減輕了終端制造商的成本壓力,降價也就不可避免了。但是這種產業鏈上的降價是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的,而不是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那些“跳水價”所表現出來的假相。
歸根結底,動輒幾千上萬元的降價,只是企業通過競爭產品進行烘市所帶來的表象,之所以會吸引人們的眼球,只不過是因為廠商的特意炒作和人們對價格的敏感心理使然。只要細心地加以觀察,就不難看出平板電視真正主流的產品——利潤產品很少參與其中。
真要明白了這些,消費者也就不用持幣觀望了,而是瞅準了,該出手時就出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