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春節了,家電賣場降價自然也比往日多了起來。不過另一方面,家電投訴年年熱,春節期間,無疑又是這類投訴發生的集中區。春節在選購家電類產品時,由于消費者在選購時粗心大意,極容易進入到防不勝防的JS營銷陷阱。輕則多花冤枉錢,重則給日后的使用帶來無窮的麻煩。
開心購物:年末家電選購,警惕營銷騙術首當其沖
近日筆者到一些大的家電大賣場看了一下,來之前聽說大屏市場異彩紛呈,而且據說本周又掀起了一輪新的家電購買高潮,不過據筆者觀察,盡管促銷的產品比較多,但此前持幣待購的消費者在最近段時間里,真正加入到選購行列的,卻并非媒體宣傳的那么多。
原因很多,而年末家電賣場降價騙術,往往是其中的主因。有人說:“商場如戰場”,沒錯,在這個戰場,消費者所面對的“敵人”比真正戰場的敵人還“狡猾”。不就是到賣場購買東西嗎,還這么復雜?其實消費者和商家雖然表面看來是一個互相依存的關系,但畢竟商家在供給,消費者在購買。既然你消費者有需要,而我在供應,我在想方設法賺錢的同時,還得利用你千方百計省錢的心理,讓你樂樂呵呵的被“宰”。
典型營銷陷阱:火爆黃金周,大打“擦邊球”
春節即將到來,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比較特別的購物“黃金周”,它給予普通消費者休假的時間要長于一周。
從某種角度上說,現在的黃金周往往成為不少關注家電產品的消費者們到各大賣場看產品的絕佳時機,當然了,如果確實有好東西,他們也一定會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據說國美電器北京分公司在去年一次黃金周這7天就可以抵平時40天的銷量,平均每秒鐘就售出12件家電商品。而北京永樂分公司表示,在黃金周的第一天就完成了800萬元的銷售額,7天進賬3000萬元。
看來在黃金周,確實是購物的良機。不過你先不要先高興得太早了,火爆的黃金周也讓一些人開始打起了歪主意,黃金周并不是每個專賣都是商家、消費者雙贏的局面。或許你會覺得,這些人多為國內商家,其實一些外資品牌的服務此時也會出現問題。
據媒體報道,長春市亞太花園住戶李先生就在某黃金周于長春百大商場購買了一臺某國際知名品牌的等離子電視,并希望能在當天安裝到位。但該品牌堅守等離子電視的安裝時間是2天的承諾,無法在當天安裝,無奈之下,李先生只好退機。而廣東的一位消費者反映,他于黃金周期間購買的一臺某合資品牌42英寸等離子電視機,前些日子出現了“黑屏”故障,廠家維修人員檢查以后表示,這臺機器需要更換一些配件,但維修點沒有所需配件,所以要修好還得等上一段時間。沒想到這位消費者一等就是一個月,因為所需配件要從國外總部送來。
在承諾保修期限時大打“擦邊球”,這對消費者來說,確實是一件相當心寒的事情。在春節期間,哪種家電最為熱銷?毫無疑問,平板電視首當其沖。那么,聽聽一位國產彩電老總的告白吧:“一般來說,液晶電視使用30000小時須更換熒光燈管,費用約數千元,而等離子電視出現問題就屬于不可逆損壞,整塊屏幕都需要更換!”
在春節期間,由于出貨量加大,產品在質量和售后服務上更容易出現問題。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去年年底,消費者陳女士家中的一臺名牌等離子彩電發生故障,向生產廠家保修后,當即被要求支付了1000元維修押金;1個多月后,維修部門將彩電取走檢測,不久告知陳女士要更換3塊電池板,費用超過6000元。
典型營銷陷阱:笑臉相迎問家常,讓你被“宰”沒商量
快到春節了,祝福的話自然是人與人相見時最經常使用的了,不過有的消費者或許是過于善良,居然與那些賺你銀子的商家過分親熱起來。
一位劉老先生到所在城市的電器城選購彩電,一進商店,就被商家的熱情所“感動”,商家要與他互換名片,于是和商家嘮起家常起來,最后興高采烈的抱回一臺大彩電。不過才兩天時間,經過親朋好友們的鑒定,他就立馬明白,自己在該產品的價格上又讓商家痛“宰”了。
其實他哪里知道,到過年過節時,笑臉相迎問家常,讓你被“宰”沒商量,這早就是JS慣用的銷售伎倆了,因此那些有過這方面經驗的消費者一下子就會因商家的過分熱情而警覺的。
那么,過年過節的,商家的熱情,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那也不是,只是,畢竟現在的家電騙術也是五花八門,讓人防不勝防,因此消費者們的擔心也不無道理,更何況不少他們身邊的朋友還會現身說法。
有一位消費者張先生新買了一臺42英寸液晶電視,以選購時,專賣店說得天花亂墜,可結果呢,笑臉相迎問家常,讓你被“宰”沒商量,東西貴還是小事情,用了不到三個月就在屏幕右下角出現一個壞點。最后自然是扯皮,只是該品牌服務人員上門檢查后認為這是正常現象,并稱液晶電視不在國家“三包”規定范圍內。張先生大吃一驚,由于買這臺電視耗資不菲,張先生在和企業多次協商后,企業終于同意為其液晶電視換上一塊新屏。
這樣的情況,相信你的周圍也有不少。節假日一些不良商家利用打折促銷特價機的方式消化庫存,甚至促銷那些已經停產的落伍商品。一位消費者在一廠家促銷活動上以“超低價”購得一款DVD機,但回家使用后發現,該機對相當多新版格式的DVD碟片根本無法讀取,新機變廢機。不得已,又重新去賣場購買一臺。
典型營銷陷阱:以品牌吸引,以游擊戰回報
年末,也是各品牌粉墨登場的良機。不過這“品牌”二字,說起來玄機就大了。事實上,現在的商家誰都清楚品牌的誘惑力,于是通過名牌來進行偽裝,可最后往往以沒貨、斷貨為理由,推薦給消費者次品,最后又在售后服務中撤退或轉移,甚至留下假的售后服務電話和地址,到真正需要售后維修時,根本找不到人。這樣的事情,可謂是比比皆是。
在2005年,相當多的家電投訴案例開始公布,事實上,我們從中可以發現部分商家在售后方面確實相當多的問題,當然,這與咱們國內家電維修管理也有關系,有的家電使用不到一小時出現故障,經銷商、維修商和廠家均不負責。一位高先生按預約時間去科健售后取送修手機,發現科健售后維修部已人去樓空,手機也不知去向。而一位田先生的小鴨電熱水器左側漏水,售后人員收取315元“工序費”,修了2個月仍不能用。而李先生所買惠康空調冷天完全不能制熱,打商家電話,商家不管,找廠家售后無法聯系。
當然,以游擊戰回報,也有一定的背后因素,從廠家這方面說,高維修壓力也是一件讓人頭痛的事情。眼下國內在各大彩電企業明顯感覺這方面的情況相當讓人心煩意亂,而事實上一提及到維修率的問題,大部分企業都不會對自己產品的維修率作出正面回應。當然,平板電視的這一問題在土洋品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
造成售后服務投訴多的重要原因,除了售后服務人員技術不過硬外,人手短缺、零配件短缺也是原因之一。據部分媒體披露,售后服務人員并不是廠家提供的,很多維修人員是臨時招聘來的,素質參差不齊。根據調查,99%的空調廠家送貨、安裝及維修等售后服務都是由商家負責,廠家只負責監控,只不過商家的安裝人員上門時穿的是廠家的服裝,而事實上呢,商家的售后服務實力直接決定了空調這一半成品的使用質量。
針對這種情況,消保委提醒商家,做不到的事不要輕易承諾,廠家應在空調銷售旺期增加售后服務人員,以緩解緊急狀態,做到忙中不亂,有條不紊,形成賣方得利,買方享受的雙贏局面。而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則更應該從產品的品牌、信譽、價格、性能等進行多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