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一份市場調研報告顯示,平板電視銷量連續兩年同比增長超過200%,而去年深圳由于整體消費水平較高,平板與CRT銷售量比已經達到了7∶3,由于平板電視單品價值較高,銷售額已占到八成以上。“2004年消費者在猶豫購買CRT彩電還是平板電視,2005年消費者在比較液晶還是等離子,2006年平板將仍是電視市場主流。”業內人士表示,平板電視將以其優異的特質、不斷成熟的技術以及越來越實惠的價格贏得市場,繼續在2006年實現全面普及。
技術日趨成熟平板優勢凸現
據了解,去年液晶的視角及拖尾、等離子畫面細膩程度還存在一些技術問題,不過今年新上市的主流平板電視,不論是色彩表現、畫面質量以及功能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提高。業內人士表示,產品性能不斷改進和升級是平板電視需求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元旦期間,記者在某家電商場看到,銷售最好的平板型號也是技術最成熟的機型。據該商場負責人介紹,目前消費者對等離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42英寸,其比例超過50%,而液晶銷售最好的是37英寸和40英寸,其比例占到了30%多。
價格優惠大已靠近心理線
“技術成熟將降低平板電視生產成本,加上全球的平板生產商力度的市場促銷推廣,最終反映到零售終端那就是價格的下降。”一位平板供應商表示。據記者了解,從去年7月開始,國內平板主流廠家已開始將平板價格全線下調,外資品牌也紛紛跟進。臨近春節,降價的幅度更是加大。記者在某商場看到,一款外資品牌42英寸等離子標價僅為13800元,國內品牌42英寸等離子也僅為10000元出頭。
“15000元原來只能買32英寸的,現在花這個錢可以買到37英寸了。”一位正在該商場選購電視的顧客表明了他結束觀望提前購買平板電視的看法。
液晶、等離子各有特色
“液晶聽說技術改進了,42英寸等離子價格才13000元的也有,我到底該買哪個?”剛剛裝修好新房子的陳先生想給新家買臺大電視,但不知道到底該選擇等離子還是液晶。家電專家表示,液晶、等離子兩種各有千秋的技術決定了電視機市場上必定有各自的特定消費群體。整體來說,液晶像素高、畫面細膩、功耗低是消費顧客選購的主因;而等離子畫面層次立體感強、色彩鮮艷、大屏幕則是受青睞的緣故。專家建議,家庭客廳面積在40平方米以上的,42-50英寸以上的等離子電視是首選,原因是等離子在特大屏幕技術上更加純熟;客廳面積在20-30平方米左右的家庭,37英寸液晶是較為理想的選擇。另外放置在房間里的電視則以選購30英寸以下的小液晶為佳,大小合適,無輻射,價格在4000-9000元之間,較為實惠。(雅心)
節前選電視謹防六誤區
誤區一:平板電視等于數字電視
根據美國消費電子協會公布的數字電視的詳細定義,數字電視分為高清晰度電視(HDTV)、增強清晰度電視(EDTV)和標準清晰度電視(SDTV)三大類。其中高清晰度數字電視須至少720線逐行或1080線隔行掃描,屏幕寬高比為16比9,能將高清晰格式轉化為其他格式,兼容各種格式等。消費者在購買時,一定要看準是否有HDTV或HDTV-ready標志。
誤區二:最好買國際品牌
國產品牌的性價比對于普通大眾消費者來說更為實惠,盲目地崇拜價格昂貴的洋品牌,或一味追求價格低廉而放棄對品牌的考慮,都不明智。
誤區三:液晶面板代數越高效果越好
所謂的第幾代指的是屏的生產線。越是新一代的生產線,整塊屏的面積越大。我們看的只是成品液晶電視,已經切割完了,它的清晰程度或質量和第幾代屏根本就沒多少關系。
誤區四:型號藏有尺寸大小
一般來講,家電行業內已經形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標準,比如LC-32A1的型號,行業內的統一理解是32英寸的液晶電視,一般的消費者也都是這樣理解的。但是,有的外資品牌故意利用消費者的既定心理,將30英寸的液晶電視型號寫成LC-32A1,從而給消費者一個特低價的錯覺。
誤區五:液晶電視功耗低
大屏幕液晶電視的CCFL背光燈管的發光效率雖然可做到50-60lm/W,但組裝成顯示屏后,總的背光利用率大約只有5%,遠沒有想象中的省電。而且使用時必須始終打開背照燈,因此實際使用中耗電量并非十分有優勢。
誤區六:液晶比等離子好
其實二者只是平板電視的兩個發展方向,各有優點。單從對比度上說,看電視或看電影立體感非常重要,只有高對比度才可令黑位重現。一般等離子電視的對比度為3000∶1,液晶電視為800∶1,所以從對比角度來看等離子電視更適合營造立體感。不過,等離子屏幕對比度是在暗室中測得的數值。在明亮的環境下,實際數值可能只有160∶1。而在明亮處,液晶電視的對比度不但不會像等離子那樣變得較差,而是將會提高。(業一)
相關鏈接
隨著春節的臨近,受價格走低、各種優惠饋贈的吸引,早就準備搬臺等離子或者液晶電視回家過年的眾多消費者紛紛擁向各大賣場。平板電視也算一個大件商品,消費者在決定買哪一款電視之前,一定要事先打探,做足功課,在購買前要算好擺放電視和觀看電視位置之間的距離,然后選擇合適的尺寸。在賣場里,更是要小心導購員的甜言蜜語,不要被概念、數據弄暈頭,避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