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有什么需求,就會有針對這項需求的產品出現,這已經是不變的定律。不過,有些時候這條定律會表現得非常直接或者明顯,比如說隨著移動辦公模式的興起,便攜投影機迅速誕生并大力普及,這是非常直接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的。但“5+2”模式投影機的出現卻似乎是有點偶然。如果要追溯來說,“5+2”模式投影機應該是“經濟型”投影機的一個變相說法,也就是重在低價,而現在市場所熱門的萬元投影機概念,其實就是前面所說的概念的延續或發展。
據筆者的經驗,事實上,中高端投影機其實是不提倡“5+2”運作模式的,也就是說,一個產品越高端,它的研發設計的針對性就會越高,它所要達到的表現就是要更專業。這種專業細分的情況其實是整個社會各個領域都在實施的一個趨勢,如學校專業越分越細,教師科研的領域越分越細,市場細分的程度越來越高,企事業的部門設置、職責劃分等越來越細如此等等。當然我們這里不是說這類中高端投影機就不能像“5+2”運作模式的所說的五天工作用,兩天拿回家去娛樂,而是旨在表明,拿中高端投影機當“5+2”運作模式的投影機來用是不太恰當的。正如“人有所專”,相信一臺越高端的投影機它設計時就是為了要完成越重大的任務,這是它誕生的意義所在。而現在反觀“5+2”運作模式的說法,其實這是不太全面的說法,也是不太適合提倡的理念,而應該用“低端投影機”這個概念來取代更為恰當。所謂“低端投影機”,就是突出一個“低價”優勢,既然是“低價”,那就意味著各種功能指標不可能太好,那其實就是意味著這種機子的“通用性”,這個“通用性”可以體現在以下這幾個方面:1、各項功能指標不需要也不可能太好,這跟產品的成本與定位有關;2、價格絕對要低;3、整機的重量不可能太重;4、“通用性”其實就已經包括了“5+2”運作模式的概念在里面,而且比這概念更全面,更合理,而且萬元的價格在行業里似乎已經是約定俗成的一個低價標準線,低端機是不可能高于一萬元的。5、事實上這類機的性能重點是偏向商務辦公的,而家用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我們不能排除有部分人就是要拿低端機作為家用為主。
到這里為止,我們就可以立個論,“低端投影機”就是“5+2”運作模式投影機,但不能反過來說,“5+2”運作模式投影機就是“低端投影機”,這是很多消費者一直以來的誤區,甚至很多商家也不加分辨地鼓吹。“低端投影機”的價格特點就是要突出“低價”,它的功能特點就是要突出“通用性”。由它的性能決定,它的受眾群則不可能是要求專業的企事業單位,而是普通的中小企業和入門級家庭需求,這些受眾對于投影機的需求是不會太要求投影機的高品質表現,只要能基本滿足工作娛樂就好,但最主要是價格上能下來,尋求一種基本滿足的感受,講求一種通用性。雖說這類機能同時兼顧辦公與家用,但這類機子事實上都是由商務機改過來的,它的性能重點還是偏向商務辦公的,不過家用部分也越來越受重視,不斷加入一些適合家用的元素,比如運用一些色彩技術如東芝的調色板技術、惠普的雙色輪技術,另外還有視頻優化技術DCDI,給鏡頭加濾鏡等方式,還特別設計多種圖像模式如此等等。
低端投影機的品牌狀況?
隨著教育、商務等行業用戶市場被越來越大程度的開拓,加上中國市場就固定那么大,而競爭的品牌則日益增多,各品牌的盈利都相對越來越薄,如何引發新的增長點,這是每個廠家都關心的問題。而最終有廠家看到了中國消費者最大的國情,那就是低價,中國消費者向來對于低價的鐘情是毋庸置疑的。早在2002年愛普生公司就發現了低端投影機的契機,開始了經濟型萬元投影機產品的市場運作,并推出當時價格逼近萬元的EMP-30,不過在當時來說是抱著一種試探的態度。接著又發布了當時公開的零售價格為人民幣9900元的EMP-S1,力求開拓低端投影機市場。緊接著如日立,索尼,明基等廠家都極力打造低端投影機市場的熱度,讓低端投影機市場從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到今天成為名正言順的一塊市場。在態勢日益火爆的情況下,更多的廠家也加入到這個市場,如東芝、HP、富可視、NEC、優派、三洋、松下都有低于萬元的產品,而連一向投影機價格不怎么會走低的聯想也把某些型號壓到了萬元以下。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低端投影機已經很多,如愛普生 EMP-S3、愛普生的EMP-TW10、富可視X2/X3、優派 PJ405D、索尼ES2、奧圖碼 VE1、優派PJ355、三洋W35、優派PJ400、松下S11/S12、 HP VP6110、BenQ PB6115、晨星 CX-10、日立CP-HS800、三洋PLV-Z100、NEC VT47+、Philips bClever LC3631、松下PT-E1AW10、三洋PLV-Z100C、東芝TLP-ET1、東芝 TDP-S20、聯想 TL402、晨星 CX10等,其中有些機子已經低過一萬元很多,也有部分是剛好在萬元徘徊。